《【www.649.net】》、【www.649.net】 记者胡夕姮 报道:9月19日,以“共赢行业智能化”为主题的2024华为全联接大会在上海启幕。这场面向全行业的盛会,旨在汇聚全球思想领袖、商业精英、技术专家、合作伙伴和开发者,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赋能行业数智化转型,推动生产方式的升级与变革。华为在大会上分享了对于智能化的观察、思考、战略和实践,并从七个方面进一步解读全面智能化(All Intelligence)战略。此外,其还发布了系列行业智能化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,持续推动AI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。
华为副董事长、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主题演讲(华为供图)
华为副董事长、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大会上发表了“拥抱全面智能化时代”的主题演讲,分享对智能化时代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,他表示:“人工智能已成为对行业影响最大深远的技术,未来的智能化企业将具备六个A的特征:Adaptive User Experience(自适应体验)、Auto-evolving Products(自演进产品)、Autonomous Operation(自治的运营)、Augmented Workforce (增强的员工)、All-Connected Resources(全量全要素全联接)、以及AI-Native Infrastructure(智能原生基础设施)。”
徐直军从七个方面进一步解读了华为如何推进“全面智能化(All Intelligence)”战略,包括:架构创新,提供可持续算力解决方案;华为云面向AI全栈升级,赋能行业智能化;构建鸿蒙原生智能,打造全场景智慧体验;以自动驾驶网络,重塑网络体验和运维;打造自动驾驶解决方案,以安全和体验为中心,最终实现无人驾驶;共筑生态,打造统一的开发者平台,实现共赢发展;倡导和践行智能向善,增强人类、社会和环境的福祉。
徐直军强调,“全面智能化时代已然来临,给每个人、每个企业带来新的机遇,也有新的挑战。让我们携手共同推进全面智能化,让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智慧助手,让每个企业成为智能化企业。”
华为常务董事、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则发表了“共赢行业数智化”主题演讲,对外分享其对行业数智化的最新思考。汪涛表示,过去五年,华为打造了面向通用计算的鲲鹏和面向AI计算的昇腾两大计算产业。目前,鲲鹏已经广泛服务于众多行业核心业务场景;openEuler操作系统成为中国新增服务器OS市场份额第一,占比达到36.8%,并在全球范围内服务150多个国家的用户;昇腾打造了开放易用的全系列全流程工具链,可加速模型和应用的创新。他表示,“华为愿与客户和伙伴一起,筑牢数智基础设施根基;深入行业场景,跨越数字鸿沟,推进数智化进程;培育生态沃土,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”
本届大会上,华为全新发布CANN 8.0(CANN即昇腾AI生态的根基和锚点),全面开放openMind应用使能套件,以加速创新,繁荣产业生态。此外,华为还发布了一系列面向行业数智化升级的基础设施,包括新一代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存储、iMasterCloud云管平台,以及基于华为在计算、网络、存储等ICT硬件领域的工程经验开发的全新一代的Atlas 900 A3 SuperCluster AI集群和集群级的运管平台iMaster CCAE,以打造高品质网络、存储、计算等产品与解决方案;发布《共赢行业数智化实践白皮书》、行业智能化10大解决方案,以及全球数字化指数——GDI,致力于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。
华为董事、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杨超斌也在“构筑新型基础设施,释放数智生产力”的主题演讲中表示,“华为将聚焦ICT(信息通信)产品和技术,持续深耕和构筑新型数智基础设施,使万千行业走向数智化。我们会协同合作伙伴,打破数据孤岛,联合打造企业级AI解决方案,加速行业AI走深向实。”
据悉,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供应商,曾围绕场景智能化目标,为国内不少机场打造新萄京数智底座,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,希冀通过搭建多维感知、泛在联接的开放平台,助力机场不同业务场景的智慧化应用提“智”增效。在机场的智慧运行方面,华为的数智底座能打造全域感知、精准管控、高效协同的“数字孪生”系统。例如,智能机位分配系统,让过去需要几个小时的人工分配工作,缩减至几分钟;人工智能模型,使大面积延误积压的航班快速恢复,让运控工作化被动为主动;机场光感围界方案,可以创造“0”漏报、极低概率误报的记录。
在AI智能领域,华为刚刚携手厦门翔业集团旗下的元翔厦门空港,与中国民用航空厦门空中交通管理局、厦门航空有限公司、兆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“AI全面机场管理联合创新孵化基地”,将针对新萄京行业痛点,聚焦AI全面机场管理数据融合及数字孪生等领域,加快构建机场数据池,围绕运控域关键指标,系统推进离港放行排序、机场运行事件协同处置、智慧机坪作业保障等创新课题开展研究。(编辑:王亚玲 校对:李季威 审核:韩磊)